新闻快讯

“薪火相传——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新入职教师专场音乐会”成功举办

作者:张萌 发布时间:2023-05-15浏览次数:841

 薪火相传——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新入职教师专场音乐会”2023512日晚7:30,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上演,到场的有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特聘教授作曲家张豪夫、民乐系班子成员部分教师。

开场曲是由首次亮相的“飒”吹打组合带来的《将军令》——“飒”吹打组合由吹打教研室主任赵逊策划成立于2023年,由青年唢呐教师姚博文、张可可,青年笙教师刘立昊,青年打击乐教师徐帆及部分民乐系优秀学生组成。组合为观众演奏的《将军令》原为戏曲中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而伴奏的曲牌。用两只大唢呐吹奏旋律,配以大锣大鼓,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派之感。

飒”一曲《将军令》后,民乐系吹打教研室主任赵逊登台主持,欢迎院领导和观众的到来,并请民乐系主任呼延梅文为音乐会做致辞。

呼延梅文首先表达了对新入职教师的欢迎之情,随后依次介绍了本场音乐会的五位新入职教师,分别是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古琴演奏家张萌,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古琴演奏家王悠荻,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唢呐演奏家姚博文,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笙演奏家刘立昊,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唢呐演奏家张可可,并提到这五位新入职教师中有四位都是九零后。她表示非常期待这些年轻演奏家的加入为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发展和传承所带来的新力量。

薪火相传——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新入职教师专场音乐会”正式拉开帷幕。

首先出场的是古琴专业教师张萌,她为观众带来一首古琴独奏《广陵散》。《广陵散》是一首特别著名的古琴曲,在历史文献中关于该曲的记载远超一般琴曲,被公认是传统琴曲中难度最高的琴曲之一。相传该曲为魏晋时嵇康于孤馆清夜弹琴,遇神人所授。曲调激昂慷慨,技法十分复杂,在诸多琴曲中有着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

第二位登台演奏的是古琴专业教师王悠荻,她为观众带来了古琴钢琴二重奏《古舞》,这首作品是作曲家王建民2011年应《丝竹更相和》项目邀约而作。“琴声悠扬,钟管齐鸣,霓裳羽衣,轻歌疾舞⋯⋯”,游云冈石窟所留下的深刻印象激发了作曲家创作的灵感,意在重现古代宫廷乐舞的场景和盛况。

第三位登台演奏的是唢呐专业教师姚博文,她所演奏的曲目是作曲家刘长远创作的《金声》,曲名意为“金色的声音”,以唢呐富有特点的音色和多彩变化的技巧,刻画出了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全曲以命运主题为引子,安慰主题、欣喜主题、深情歌唱主题形成,三个主题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深情动人,带给熟悉唢呐的观众们以新的音乐体验。

第四位登台的是笙专业教师刘立昊,他为观众带来了一首全新的笙作品《醉长安》,编曲中除笙独奏外还加入了钢琴和打击乐伴奏。在这首新作品中,刘立昊既是首演者,也是曲作者。他将自己初来十三朝古都西安的所思所想凝练成了一个个音符:作品取开元盛世之意向,融入唐代宫廷音乐的韵味志趣,以酒作引,希冀再现长安城璀璨瑰丽之盛景。

第五位登台演奏的是唢呐专业教师张可可,他为观众带来了由作曲家罗麦朔在“意象丝路·龟兹盛歌”中创作的唢呐作品《火之舞》,以独奏唢呐与钢琴伴奏的形式表达数千年前人类对火的崇拜、对光明的追求、对天地的感知,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乐曲充满异域风情的曲调将观众引入古代丝绸之路上,表现出龟兹石窟壁画宗教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音乐会的最后,“飒”吹打组合登台演奏作曲家刘畅为吹打乐团而创作的《依我磬声》。曲名来自《诗经·商颂·那》: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意为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形容国家欣欣向荣的盛世场面。整首作品的音乐旋律中充满了欢快跳跃的情绪,极富感染力,将传统吹打乐的精髓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使得乐曲既保有传统吹打乐的音乐特点又富有新意。

在观众雷动的掌声中,音乐会落下帷幕。在场的系领导和教师们上台与本场音乐会的演奏家们合影留念。

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也离不开一代代民乐人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坚守与传承。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远扬的声望,我们与关注民乐的朋友们共同期待中华优秀民族音乐在当代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