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吴蛮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丝路音乐大师课之点滴感受

时间:2019-01-06浏览:55

 

得是某次排练课上,任老师给我们安排曲目,说道吴蛮老师将于十二月份来学校作为期一周的讲学,让我们好好准备。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惊讶了一阵,为期一周的大师课是很少见的。不禁开始期待起来,期待近距离接触我心目中的女神。吴蛮老师的履历无疑是豪华而又具传奇性的,全国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琵琶冠军第一位获得《美国音乐》“全美年度演奏家”的世界传统器乐演奏家、第一个传统演奏家获得第59届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极少数改变了其所演奏乐器历史的演奏家“将琵琶介绍到西方的最重要的艺术家”等等。在我看来吴蛮老师不仅在琵琶演奏上得心应手,并且在于对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坚守。早些年,我看到纪录片,讲的是吴蛮老师采风华阴老腔,到农村实地记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吴蛮老师是眼光超前的。此外,吴蛮老师的美不仅止于外相,我觉得不可及的是在心性上闪耀的光芒。放弃舒适的环境,挑战未知的世界,吴蛮带着乐器踏上了美国的旅程。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思维控制身体的境界,在不断的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升华到新的一个高度。攀登高峰很多人可以做到,而不断的挑战更高的目标的人却很少。吴蛮老师自己曾说过:我名字中的蛮字就是带着不服输的劲。前两年,吴蛮老师在全国巡演了吴蛮和她朋友们的音乐会,我在郑州观看了演出。当时看完就有种困惑,吴蛮老师应该是手法高超、技艺惊人,在技术和音乐都无可挑剔的人,为什么弹《彝族舞曲》这样简单的曲子?在吴蛮老师来上课之前,我就是带着这种种先验的情绪在期待着。

 

 

周六的早晨,吴蛮老师很亲切的和我们学生打招呼,像朋友一样没有陌生感。老师仔细询问了来场的学生情况,在讲课的中间也不断与学生们交流,形成很好的讨论氛围。上午第一首曲目《十面埋伏》,吴蛮老师着重讲解了关于鼓点在乐曲的应用。乐曲用了很多鼓的自由节奏,还有传统音乐中的牌子曲。吴蛮老师示范了引子部分,能感受到张弛有度、情绪贯通的音乐在里面,自由而不散漫的引子使得乐曲开场极富渲染力。吴蛮老师反复强调音乐和腔体在乐曲中的重要性,好多同学在唱过曲子后演奏的更好了。后面讲解了《塞上曲》,吴蛮老师说虽然有多个版本,但是骨干音都是基本相同的,在传统里老先生们对于乐曲有不同的加花处理,形成了不同风格变化,我们需要抓住的是音乐的部分。这里吴蛮老师再次强调了音乐性,很多传统音乐里面有戏曲的韵腔,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多唱,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奥妙。当吴蛮老师听到师妹弹平湖派《塞上曲》的时候,老师很惊讶。说道风格变化很大,很有趣味。我通过学习平湖派和读相关的文章,我感觉到其实平湖派的传承中,有很多东西是原汁原味的传下来的。我们的传承和发展是慎重的,甚至是小心翼翼的,是在不动前辈的基础上丰富它,丰满它。说道平湖派《塞上曲》我自己的理解是,作为书斋文化的平湖派,风格应该清秀温雅,李芳园假托王昭君,取其题意,像一杯苦水般的思愁,苦但不浓烈。课后吴蛮老师对平湖派也产生了很大兴趣,说要弹一弹,一上午的课程就这样很快的结束了。

 

下午我们两点继续上课,今天一天是传统曲目的讲解,下午是《灯月交辉》和《平沙落雁》。《灯月交辉》是由附中的学生演奏,弹完吴蛮老师让我们旁观的学生发表看法,弹的好在哪里?哪里不好?吴蛮老师的课互动性很强,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吴蛮老师先让我们说问题,然后带着我们找问题的根源,其实很多问题追本溯源都是音乐问题,解开谜底的时候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原因。我们平常老是在纠结,这个音没弹好,那个音节奏不对,如同盲人摸象,没看到音乐的整体性和个体在整体的意义。另外还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平常练琴演奏,总是有练习盲区或者音乐盲区,有的是能轮快不能慢,有的是练习方法对,弹曲子方法错,种种不一,但是是自己已经习惯或者惯性演奏的问题。吴蛮老师都能直指关键问题,然后通过调整技术方法、音乐感觉来拨乱反正。老师戏言自己是“专家门诊”,专治疑难杂症,这一天就在“门诊”过程中快速的度过了。

 

 

周日上午我弹《天鹅》,平时这一天我有一天的代课,很不凑巧赶到一起,只得匆匆弹了曲子,便赶去教课。《天鹅》这首曲目,我自己感觉每每弹的时候非常吃力,以前总觉得是技术不行。吴蛮老师说我不够放松,演奏的状态应该是一句句、一层层的递进,有起有伏。我总是有想一空气弹完的急迫感,气息总是不够畅通,好像在“憋气”。在技术上,吴蛮老师说《天鹅》的难点是乐曲本身的结构松散,听者不太容易进入音乐中,因为演奏手法变换频繁且容易练习曲化,使得演奏者有吃力的感觉。我不禁感叹,琵琶真是越学越难了,想要把琵琶弹好,还需更加努力。

 

 

到了周内,选修必修的课程都来了,临近期末课业也比较紧,只得偷得空来听课。周二下午是即兴演奏训练工作坊,我们学生都带着乐器来上课,这次在阶梯教室,来的学生也多。吴蛮老师先是放了一些她之前录的音,是琵琶与电声乐队或其他国家民族乐器的合作录音,很多录音都是在即兴演奏,吴蛮老师说自己再弹一遍的话也是不一样的曲目了。还有一段录音是传统琵琶弹出来后用吉他效果器改变音色,做出类似电琵琶的声音,这是电吉他模仿不了的,再次感叹吴蛮老师太厉害了。示范了几个录音后,吴蛮老师介绍了这几种即兴方法,然后我们按照最简单的方法开始尝试演奏。规则很简单,确定一个调,再确定一段音乐片段作素材,最后确定一个节奏型的模式。然后大家开始齐奏素材,两遍之后进入节奏模式的弱奏,各个乐器开始自由独奏,全部独奏过之后,进入齐奏模式并结束,演奏的前后可以加引子和尾声。

上来第一组同学先练习了几遍音阶,然后很懵的演奏了一遍,我们大家开始讨论,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第一组同学在solo的时候,好多同学都是原素材来一遍,在节奏模式下的同学,节奏容易乱、声音容易盖住独奏等等问题一一被老师解决。到了第二组,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有的同学可以即兴出一段引子。吴蛮老师说可以跳出原本旋律自由发挥,但是我们都难以做到这一点,这时候真是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有三组同学演奏完,我也赶紧上去试试。到了台上还是挺懵的,原本计划想法什么的都没了,脑子里会浮现一些旋律,但是手上弹不出来,就想着模仿电吉他的感觉,弹了一些自由的音阶组合。自己感觉弹的并不好,后来也激发了我对即兴的兴趣,为此还讨教流行演唱的同学演奏爵士的方法。后面有两个中阮同学自告奋勇上来表演即兴,演奏的很有默契,即兴的很完整,看不出来是毫无准备,大家都给他们鼓掌。后来了解到这位同学跟冯满天老师学过,我更是感觉到,即兴是演奏者应该掌握的一种技能,是自我将学习的内容融汇贯通的一种形式。我们平时学的曲目更像是武术套路,在不同乐器、不同国家地域的演奏者交流的时候,这种临时的音乐碰撞需要的是对乐器的自如掌握和对音乐的快速把握,我们这些训练还是空白的。吴蛮老师说还有一种固定曲目的即兴,有谱子作为参照,自由度很高的一种形式。周一晚上郭雅志老师和伯克利爵士乐队的音乐会就是这样的形式,这场演出也是吴蛮老师牵线完成的,听完音乐会的感觉像打开了新的一扇音乐之门,我要学习并汲取新的营养,这样的音乐真是太美妙了。

 

 

周三是协奏曲目的讲解,经过几天的学习,我们已经适应这种讨论并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旁观的时候反而能看的更清楚。《云想花想》这首曲目的慢板是很难弹好的段落,这里面会出现乐句不清楚,线条不明确,自由节奏的把握等问题,尤其难在整个乐曲大线条的控制。吴蛮老师将问题逐一解决,示范了中段最难的大跳旋律。我发现老师们都有一种特质—在音乐上无比的敏锐感和直指本心的音乐表达,琵琶演奏正是表达音乐。

到了周四,我们进行的是琵琶重奏的学习。第一首作品《梦入江南》,是王丹红的作品。吴蛮老师点评江南或丝竹风格的作品,其要点在于推拉吟揉,我们有时候弹曲子是很死板的照谱演奏,很多细节经过吴蛮老师装饰润化后江南丝竹的风格一下就出来了。我们学生接触丝竹音乐或者说接触民间音乐太少了,很多人一直在老师身边学习,让怎么弹就怎么弹,缺少了思考和审视的音乐的自主性。我觉得用耳脑结合的分析音乐、手脑结合的练习音乐才是通往演奏家的“捷径”。《早春》《夏》的作曲是孙晶,这两首作品对对位的要求很高。我觉得声部衔接的流畅自然和声部间的平衡性是乐曲成败的关键。吴蛮老师在调整问题的时候,着重处理的是音乐在各声部间的流动性以及对位的严整性。中场休息的时候,阮族学生们带来了《伊比利亚的幻想》,一首西班牙风格的乐曲,吴蛮老师指出音乐风格特点是奔放而又性感的。在同学们再次演奏的时候,吴蛮老师跳着舞给大家讲解音乐,曲解直观而且印象深刻。

接下来是我们这学期排的作品《赶牲灵》《三六》《自由探戈》。《赶牲灵》这首曲目,吴蛮老师认为是一首很有趣味的小品。指出我们演奏中节奏不稳的段落,主要是因为伴奏声部没有在听旋律声部导致的节奏不准,互相倾听才是合奏弹好的基础。听完《三六》,吴老师认为江南风格把握的不够准确,我们许多地方弹的太强了,扫弦过重,音乐不够轻松活跃。而《自由探戈》的问题在于强弱层次变化不够,上声部太弱,容易被低音声部吃掉。我原本以为是一声部强的不够,撑不起来声部。听完吴蛮老师的讲解,我又有所领悟,其实我们低音声部弱的层次还不够细致。能不能更准确的表达p到mf的层层递进?看来我们对力度和节奏的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下午的课进行的是吴蛮老师带来的曲目《中国绘画-四段景》,这四个乐章分别有不同的描写并有四个小标题“大漠夕阳”“吐鲁番之舞”“远古回响”“丝与竹”。第一个章节用的是传统木卡姆的音乐,吴蛮老师说这是比较自由的段落,传统音乐里面会伴有歌唱,是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听之使人潸然泪下。里面的衔接也很重要而且很难,比较自由的旋律会使不同声部的进入显得杂乱,这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而且还需要声部之间的“送”和“接”的默契,会有点像即兴的solo结束后自然的递到对方,下个声部自然接着继续发展,到线条越来越多的时候,有交叉有叠置,更需要清晰的听到彼此,线条小心的擦肩而过,渐渐远去。第二章是欢快活泼的木卡姆,这段旋律需要很漂亮的音色控制,吴蛮老师带着学生们做强弱的变化,使音乐变得更鲜明有趣,这个章节吴蛮老师写的也很漂亮,琵琶的各个音区的音色都得以表现出来,加上极富特色的推拉弦,音乐灵动而轻巧。第三章我自己感觉音乐很典雅,开始下行的动机加上琵琶相把位的音色,将人带入历史的长河中。开始旋律集中在相把位,动机展开。上层铺出来分解和声,下层铺出来线形的根音,声响配合出来有种敦煌壁画舞的动态感。旋律逐渐上到高音区,音色更加丰满,虽然由八度,但听起来是一种庄重的美感,织体恰到好处,不繁不简。这段音乐应该有更深层的意义,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此,反而写的时候思考起来很有“嚼头”。第四章是很江南的音乐了,加花和推拉音是它的常用手法,演奏的时候可能还是有些死板。里面有行板和小快板,小快板后面有催板,负责打击乐的同学拿的哑鼓敲不出效果来,吴蛮老师临时用琵琶的“摘”来代替,效果特别好。我后来在上课的时候,任老师在处理新作品的时候,迸发出很多新的思路、新的音乐处理。我觉得我们学生缺少了这种自创性,可能跟音乐积累或者音乐感觉、音乐观念以及自身乐器掌握程度有关。我们有时候太依赖录音录像,脑子不动,把音乐处理“听会”,这看似“捷径”,实则没有半点好处。任老师常让我们自己体会乐曲、独立开谱,然后上课再细讲音乐,自己有初步的体会再加上老师的分析音乐,这样更有体会。听完课后,我立刻组织了一个四重奏的小团队,我想这样的重奏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周五上午是吴蛮老师大师课的最后一次课,我早早的去琴房准备了一会“即兴”。可真到上场的时候,还是会磕磕绊绊,不成句子。脑子有时候会有些想法,手上弹不出来,这时候感觉自己已经技穷了。上午时候作曲系来了玩即兴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组合,配合很好,也给我们分享很多经验。通过这样的演奏形式,我深切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即兴演奏能反映到自身音乐素质的方方面面,最主要是在对音乐的把握。到最后,我请吴蛮老师给我们做即兴示范,吴老师迅速的把握住了节奏和调式。先是由箫作solo,吴蛮老师在低音区进行“节奏模式”,吴老师的节奏模式是基于基本素材进行的和声连接,跟音乐情绪结合密切,强弱变化非常明显。箫结束后吴蛮老师迅速衔接演奏,然后又递给笛子,笛子进行一句华彩,吴蛮老师用推拉轮弹等指法进行对奏。接着是吉他的和声solo,吉他用重复上行音阶加强语气,吴老师用和弦跟着一起把音乐推到高潮。虽然时间不长,但这种没有任何准备的“即兴”还是展现了吴老师的高超的音乐水平。上午的课在吴老师的精彩演奏下结束了,虽然这次的大师课是尤为少见的“大师专场艺术周”,但临到结束时候还是感觉时间过的好快。

仔细回忆这一周,点滴内容流淌出来,吴老师这次大师课涵盖了传统曲目、近现代曲目、协奏曲、室内乐、新作品学习、琵琶重奏以及即兴合奏,囊括了琵琶所有需要学习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点都值得长期的学习,从这点看,吴蛮老师给了我们打开宝藏之门的钥匙,后面还有很多内容待学习和探索,这个钥匙就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