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养”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承办的,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加强民族室内乐演奏人才队伍建设而举办的,小批次、高层次,重在经验传授和实践提高,以培养高水准、复合型的民族室内乐演奏人才为目的的人才培养项目。2017年仲夏,有幸被选为的学员之一,赴我国音乐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为期15天的充电学习,收获颇丰。
1初识央院
中央院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充满魅力无比神秘的地方,在中国音乐学院求学时期,我去过很多次中央音乐学院,蹭大师课,听音乐会,甚至觉得中央院门口的“天天艺术”卖的都是最好的音乐教辅用品。这次有幸被选中参加该项目培训,对于我来说是真正摆在我面前的、终于可以让我“明目张胆”的来学习的好机会,心中的喜悦与激动无以言表。
初到中央院民乐系报道,就让作为学员的我倍感暖心,专门为此次学员安排了舒适宽敞的酒店、餐券以及被排的满当当的课表,无一不体现了该项目的精心组织与策划,上述提到的食宿和课程也完全免费的,主办方为每个学员细致入微的关心与体贴,为大家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提供了完美的后勤保障。
拿到课程安排详读,本次课程为第一期共十五天,在这15天里,从课堂到实践为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各个专业的翘楚。其中课程内容分为理论课、民间乐种课、实践排练课三部分。理论课部分由王次炤、周海宏、安平、于红梅、徐阳、章红艳、张伯瑜、高拂晓老师为我们授课。民间乐种课由顾冠仁、曾家阳老师为我们授课。实践排练课由严洁敏、曹文工、顾冠仁、王甫建老师担任排练课程。
(开班仪式结束后全体师生合影)
2 大师印象
在我的印象中,这些为我们授课的老师都是大师,是高高在上的,有听过个别老师的大师课,相当一部分老师只在媒体传播、书本文献中接触过,可是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们不但见到了大师本尊,还能在课堂上聆听其教诲,特别是这些大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谈吐与无私的倾囊相授,使得我们更是由衷的心悦诚服。
曹文工老师担任我们“民歌和歌剧的民乐小型乐队训练”课程,这是我们所有学员第一次在一起合作,这个排练与以往不同,我们是小乐队的伴奏身份与民族声乐合作,排练过程中,因声乐艺术处理的特殊性,我们要快速的识谱并尽可能的脱谱,来配合指挥与声乐协调配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曹文工老师还请来了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琳担任我们的声乐演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排练了歌曲,我们还接触了歌剧《小二黑结婚》片段,排练间歇曹文工老师耐心的为我们在排练中出现的问题答疑解惑,有一个自由乐句的气口不太好把握演奏,曹老师就一遍一遍的带领我看指挥拍示意,未曾有过半点不耐烦。这样的教学精神与耐心使我与每一位学员都受益匪浅。
(曹文工老师授课课间)
于红梅、徐阳、章红艳三位老师为我们主要从中央院民乐系专业建设与发展方面分享了圣风、意境、阮族等民族室内乐组合的创立与发展,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民乐人的职责与传承民乐的方向,正如周海宏老师在开班致辞上讲到,民乐的发展应该是涵盖中外、古今、雅俗的,只有先保护我们的财富,才能谈创新。我们在继承保护先辈感性智慧的同时,挖掘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才能将真正的精髓保持下来传承下去。聆听各个老师毫无保留的分享其室内乐团队组建与发展趣事,深深的感受到中央院师生对艺术魅力的追求与互通有无的协作精神,感触颇深。
(全体学员与于红梅老师合影)
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实践中,感触最深的是这些老师无时无刻不在交给我们做人与为人师表的道理,他们言行谈吐间都没有“大师”架子,以身作则为我们年青一代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示范,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专业一丝不苟,对教育立德树人,不但是在交给我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更是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3不忘初心
这次参加培训的学员有部分来自全国各地艺术大专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也有来自高校音乐专业,如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还有来自全国各专业演出团体,如江苏省民族乐团、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澳门中乐团等。大家平时在各自的单位,既担任一线教学或演出任务,又要钻研业务,参加第一期15天的学习,不但自己单位支持,更得到了一个相互交流展示的平台,在收获学习的同时,更留存了珍贵的友谊。我在得知被入选为学员后,得知自己怀有身孕了,这对我来说既欢喜又担忧,在反复的思想斗争与家人的鼓励支持下,决定带着宝宝一起听课,尽管早孕期反应比较严重,但是在同学们的帮助与照顾下,我也顺利的、安全的坚持下来,对于我来说意义更难得,我是一个人听,两个人学,我爱人说“这是对宝宝最好的胎教!”
为期15天的学习,对每一个学员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大家都如饥似渴的抓住每一次与大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汲取养分,除了课上的认真听讲,课后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如严洁敏老师讲授的二胡重奏课,我与任雯、姚可馨三人一组排练二胡三重奏《共同的记忆》,因为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我们自行练习的时候认为曲谱很“简单”,可是真的到了课堂上,听了严老师对作品的处理与声部协调的要求,才恍然大悟!原来重奏不是简单的在一起演奏,而是在声部间交替的同时个性与共性的完美协作,不但要求音色与音量的控制与统一,更要求演奏者的“合体”。之后在没有排练课的时候回到房间,我们就自己搞成音乐沙龙,相互消化课堂知识,相互讨论严老师教授的技法与对音乐处理的要求,各抒己见,相互帮助,促进了知识的吸收,增进了合作与友谊!
(课后与严洁敏老师合影)
4博采众长
我自己在此次培训中一共参加了七首作品的排练,其中包含声乐歌剧伴奏、二胡重奏及江南丝竹共三个方面,这些曲目在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虽然担任学校民族乐团首席,也参加过民族室内乐的排演,但通过此次学习深深感受到大有不同。我是来自西安音乐学院的青年专业教师,从学生到教师,我们学院在二胡专业方向突出的是具有浓郁陕西地域风格的“秦派”二胡,江南丝竹音乐接触较少,特别是室内乐形式的作品,在我们排练《江南美》这首乐曲时,顾冠仁老师亲自执棒,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把握江南丝竹风格,他老人家为我们讲授他的创作与实践理念,并言简意赅的解读江南丝竹“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声部变化与速度变化魅力,将其带入实践中,反复的变化对比,直到交出一张较为满意的答卷。这种对艺术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让我们青年一代的演奏员汗颜无地。
(顾冠仁老师排练)
此次参加排练的乐曲之前都从未接触,特别是对二胡重奏与江南丝竹的学习,在技术与音乐风格把握方面使我醍醐灌顶,不同老师对于音乐独到的处理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不但自己的整体层次有了提升,也对今后自己的自学、打磨自己的技术有了关键的提升。
学习音乐,感悟艺术,需要的是个人的整体学识与素养,这次主办方精心的课程安排也凸显了对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我们不但学到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理论内容,也接触到了世界音乐的范畴,特别是安平老师在课间安排我们参观中央音乐学院印尼佳美兰音乐课堂,多种从未见过的世界民族乐器让我们开拓了眼界;
(参观佳美兰音乐课堂)
除此之外,不但收获了音乐心理素养方面知识,也对音乐美学范畴有所深入了解,使我们对音乐本身与演奏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与追求;在实践排练课上,从严洁敏老师授课的弦乐合奏到曹文工老师的民歌与歌剧小型乐队训练,从顾冠仁老师的江南丝竹到曾家阳老师的福建南音,无一不体现了课程的针对性与全面性;作为胡琴专业的学生,我不但重点学习了胡琴类课程,还触类旁通的学习了琵琶、阮等乐器的理论课并观摩排练。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的学习,都帮助我们提升个人音乐素养、理论积淀,这一系列的课程安排,是对我们成为一名合格音乐工作者的基本示范与要求。
5一场“特殊”的考试
经过为期半个月的“魔鬼”封闭式训练,主办方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对所有学员开设了一场特殊的“考试”,即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厅举办“炫彩叠韵--民族室内乐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由指挥王甫建老师亲自担任导聆。我在侧台一直认真听王老师对每一首曲子的介绍,简明扼要的介绍曲目内涵的同时介绍了作曲家的创作技法与思想内涵,这样的导聆使观众在聆听音乐本身的同时,提高了对民乐理念的认识。
(音乐会走台中 王甫建老师指挥)
我们所有学员加在一起共三十人,如何安排音乐会曲目,如何安排出场顺序,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对本场音乐会别出心裁的策划。音乐会首先登场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双阙》,这首作品是二胡与扬琴二重奏,打破了长期以来二胡主奏扬琴伴奏的模式,作品中两件乐器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对民族音乐表演新形式具有创新意义。第二首古曲《春江花月夜》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其器演奏形式与版本不拘一格,本次演出版本为邱大成改编,使用筝、箫、琵琶三件乐器,其音色与韵味的融合展示了大自然迷人的山水画卷,演奏这首乐曲也是在向经典的致敬。接下来是上世纪80年代的笛、管、筝、打击乐的四重奏作品《空谷流水》,这首作品使用现代作曲技法,展现了传统文化理念,给人以天人合一、怡然自得的美妙享受。第四首是用传统手法创作的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这首作品巧妙的利用呢了各种乐器特殊的演奏技法,生动表现了欢唱喜悦的歌舞场面。琵琶是具有较强穿透力声音的乐器,十位琵琶学员在舞台上一起弹奏《忆别离》,更是将琵琶的张力与艺术表现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没有人能不为之所动,没有人能不为之震撼。《江南美》这首作品是学员们对江南丝竹音乐学习的汇报,选用这首传统创作技法的江南丝竹风格作品,表达了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尊重与传承。《漂进天堂的花朵》(IV荒山之夜--死神在废墟上的舞蹈)是为了汶川大地震遇难的孩子而创作的,创作技法简约,属于复合型重奏作品,展示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大慈大悲的情怀。音乐会的最后呈现了一首委约作品《闻歌起舞》,这首作品在北京是首演,参演的人员是此次参加培训的所有学员,体现了我们年轻一代在发展创新民族音乐艺术之时,探索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不容忽视。本场音乐会的出场人数与曲目相结合,从两人、三人、四人、到五人、多人、全体学员,参演人数的逐渐递增暗含了民族室内乐的蓬勃发展。
(演出现场)
音乐会的开场由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老师致辞,他讲到了民族音乐文化自信,从而提出作为音乐工作者,发展中国传统音乐要取缔“改造”和“创新”,应该在原样保护的前提下尽情的创造。周老师的一席话正是解读了此项目的初衷,道出了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与存在不足,随着我国音乐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发展也齐头并进,民间的小合奏、重奏组合已经在向严肃的音乐厅室内乐方向发展变化,而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是在学习技术之上的,文化观念与传承思想的洗礼。音乐会结尾章红艳老师上台总结,不但肯定了音乐会的成功,更是对我辈学子下一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
(音乐会结束合影)
这场音乐会体现了特殊人才的特殊培养,音乐会的成功不但收获了掌声,更得到了专家、老师、观众们的认可与积极评价,彰显了民族音乐的魅力,展示了民族音乐的自信。虽然我们准备的时间有限,但经过老师、同学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厅呈现了完美的演出,充分展示了第一阶段学习的成果,完成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此次参加研修班的所有学员都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音乐工作者,每天的课业、排练、演出等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琢磨理论钻研专业,“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养”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静心学习潜心研究的机会。这次学习的机会,大家不但得到了工作单位的支持,更是得到了家人的鼓励,抛开了学校的事物与家庭的干扰,在短短的15天里,既一起收获知识,又相互切磋,这个为我们青年人搭建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良好的时间舞台。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历史的洗刷与打磨,今天已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之一,民族室内乐的发展,自古已有之,“房中乐”已随着时间与社会变迁及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需求而成为了现代概念的室内乐。与西方室内乐不同的是我们在室内乐名词前冠以“民族”,仅这一点就明示了我们室内乐名称范畴。此次我们对于民族室内乐的最大感触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自信,如江南丝竹、福建南音等传统民族民间乐种,至今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数辈先人智慧的结晶。要发展,先传承,只有把老祖宗的宝贵财富保护并继承下来才有发展可谈。如何展示中国民族器乐相互间独立性与配合性的魅力,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如何让我们的民族室内乐走进常驻于高雅的音乐厅,如何推新人、推新作,如何将我们的民族室内乐与世界交流接轨,这些问题应引起我辈学子的重视与思考,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学习,期待我们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生活,期待我们对此次研修辛勤付出的老师与关注我们成长的师友交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