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闻道”——金伟二胡师生音乐会评论

时间:2016-10-27浏览:0

 

 

自鲁日融先生创立陕西风格二胡流派以来,“秦派二胡”艺术在西安音乐学院的摇篮中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在演奏艺术实践、教学理论研究、音乐作品创作和学术思想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金伟教授作为“秦派二胡”的代表人物,其演奏、创作与教学实践给人们展示出了“秦派二胡”艺术传承的理念和脉络。这正如他在音乐会开演前所说的:“本场音乐会两大特点:一是原创新作品,二是陕西地方风格。”作品,是推动“秦派二胡”向前发展的动力;风格,是“秦派二胡”不可替代的标志。这两点在音乐艺术“多元化”的今天,给“秦派二胡”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由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艺术处、西北民研中心共同主办的“听琴闻道——金伟二胡师生音乐会”于20161023日晚在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广大师生和业余爱好者共同观看了音乐会,西安音乐学院领导以及陕西的二胡专家、学者如:王平、鲁日融、乔建中、关铭、吴桐、徐光明、张效敏、张津波、呼延梅文、樊艺凤、牛苗苗等也光临了音乐会的现场。

金伟教授是一位全面的二胡艺术家,他不仅演奏上非常出色,在业内被誉为“秦派二胡大师”;在二胡曲创作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其代表作品《秦风》独具地方风格特色,是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都十分喜爱的作品。金老师自执教以来,将自身的优势与他的教学很好地结合,将这种全面发展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位学生。为西安音乐学院培养了不少的优秀毕业生,也为“秦派二胡”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巨大贡献。这次的师生音乐会并非是金伟教授教学成果的总结,而是他多年来教学理念和艺术追求的一次汇报。金老师始终坚持把舞台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并且鼓励学生动脑创作,把西音民乐系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他提到:“鲁日融老师执教时便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有一台独奏音乐会,必须有一首毕业作品,必须有一遍学术论文”。实践证明了,这样的培养方式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

本次的音乐会在曲目安排上便体现了这种教学理念。有四首原创新作品在音乐会上演出。金老师的《秋梦》和《秦巴行》都是新近创作,演出后反响强烈,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两首作品在创作技法上也有创新,运用了快速连顿弓、跳弓等高难度技巧,这种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们。郭琴星的《弦上吟诗——离觞》、王旭的《山梁梁上的歌》也都让观众们感受到演奏者自己对于二胡艺术的理想和追求,情感表达直接而真诚。

作品是一个表演艺术门类生存和发展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才能灌溉好“秦派二胡”这片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近些年,在二胡曲创作方面介入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使得二胡作品的规格和层次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由演奏者自己创作,直接抒发和表现演奏者自身艺术追求的、接地气的作品,却慢慢有淡出舞台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更突显出了原创作品、原创者演奏的必要性。从二胡艺术发展历史上看,这样的方式不乏精品的不断涌现。鲁日融的《秦腔主题随想曲》、陈耀星的《战马奔腾》、周维的《葡萄熟了》、朱昌耀的《江南春色》等等。这些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经典名作都是演奏家自创自演。《秦风》在本次音乐会上由金老师自己演出,一腔一韵在他的琴声里娓娓道来,一按一抹在他的指尖显得那么从容、自然,完全是真情的流露。这种“真情”恰似戏剧演员的本色出演,不需要“替代”和“置换”。

除了演奏者的原创作品外,音乐会上还特意安排了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陕西风格作品,如王建民的《第四二胡狂想曲》、陆耘的《西秦王爷》等。这样的设计旨在让观众感受不同视角带来的不同体验。从演奏家的角度创作,作品感性成分比重大,旋律亲切、韵味动人;从作曲家的角度创作,理性比重大于感性,作品往往气势恢宏、极富张力和戏剧性,给人以智慧的美感。这样的“并存状态”正是现阶段二胡艺术的真实现状。而“秦派二胡”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面临了极大的挑战。是“以情动人”还是“以理服人”?这之间要找到一个让专家和大众都接受的契合点。

这场师生音乐会不仅仅是一次舞台演出,在音乐会构思和设计上都体现了金伟教授的良苦用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琴道的传承于西安音乐学院来说就是将“秦派二胡”的优秀品质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通过音乐会,我们看到了金老师前瞻的教学设计、严谨的治学态度、精彩的舞台实践和丰硕的教学成果。

听,胡琴声声,拨一根心弦,话一段往事,绘一幅山水,诉一腔真情;

闻,琴道传承,凝一人心血,结一片桃李,继一方门派,聚一堂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