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民乐系副教授任畅应邀参加“首届中国平湖派琵琶文化论坛”

时间:2013-11-14浏览:1

2013年11月3日上午,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任畅副教授作为平湖派琵琶传人,携研究生左霂婧俍、石洋、王芳,参加首届由中国平湖派琵琶论坛组委会举办的“美丽非遗、国之瑰宝——首届中国平湖派琵琶文化论坛”。

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乔建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范地;平湖派琵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朱大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景侠;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杨宝元;上海东方国乐团副团长庄永平等,大家分别在会议中做了论文宣读。11月3日晚在平湖市文化馆小剧场上演了精彩的“平湖派琵琶音乐会”。此次演出,场面宏大、名家云集,完美展现了平湖派琵琶清淡高雅、含蓄质朴的艺术特点。此次论坛在11月5日上午成功举办的“平湖派琵琶公开课”中圆满落幕。

平湖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乃吴越文化交流之地。经过长期酝酿和历史积淀,孕育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墨客和专家学者,涌现出了以李叔同、赵孟坚、陆维钊为代表的文化名人和钱绍钧和陈毓川、姜文汉、邹竞等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开放、亲水、崇文、报本”的文化特色。2008年,平湖派琵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平湖派琵琶若以李芳园刊于1895年《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李氏谱)至今已117年;若以李芳园前已五代操琴至少须一纪,如此算来平湖派琵琶由发端至今当有两个半世纪上下的时光,其间因后学英才成群而辉煌。以李芳园的亲授弟子朱英(荇菁)于1927年受聘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平湖派琵琶为标志,琵琶从此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平湖派琵琶传承系统中,以李芳园的亲授传人——朱英一支最为活跃。朱英后学之一的杨少彝1957年从中国铁路文工团调至西安音乐学院,致力于以平湖派琵琶为主的琵琶教学工作,对发展平湖派琵琶做出了贡献。他主持整理汇编了《李芳园工尺谱本》、《平湖派琵琶十三套朱荇菁详细校注谱本》等。培养了一批演奏和教学人才,他的学生任鸿翔在西安音乐学院历任民乐系主任、副院长等职。任鸿翔先生在发展平湖派演奏艺术上的勤奋久已。受到琵琶届广泛称许,于1990年整理出版的《平湖派琵琶十三首》是他在长期学习、研究平湖派几代传人演奏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整理付梓的,已成为学习演奏或教授平湖派艺术的重要范本之一。被《中国民乐集成·浙江卷》全部收录。2003年马宏军和平湖电视台赴西安对任鸿翔之子任畅老师进行采访并录制了《平湖派琵琶艺术来历和过程》专题片。任畅老师于2001年11月首开“平湖韵·长安情”专场音乐会。

2012年12月,任畅老师硕士研究生杜佳臻,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成功举办了平湖派琵琶专场音乐会系列之一——“平湖古韵”。准备于2014年10月由王芳、石洋、左霂婧俍三维研究生举办平湖派琵琶专场音乐会系列之二、三、四——“平湖古调、平湖古声、平湖古音”。它仿佛告诉我们——“平湖之韵”在西安音乐学院又成强音。事业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永远是艺术的主旋律……

在此次论坛中,任畅老师在论文宣读中对琵琶古曲——《平沙落雁》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剖析和讲解。乔建中先生及王范地先生对任畅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及肯定。不论是在继承、充实、发展、创新、研究平湖派琵琶都寄予了厚望。

11月3日晚,平湖派琵琶音乐会上,朱大祯、杨宝元、张鸣、黎庆慧、任畅共同演绎了一场平湖派琵琶盛宴。音乐会将近尾声之时,任畅老师以一曲《渭水情》,完美的展现了平湖派琵琶演奏风格的细腻和委婉。任畅老师对此曲作了详实的介绍,“琵琶独奏曲《渭水情》是父亲任鸿翔先生的代表作,之所以在短短的时间里传遍大江南北的琵琶界,最重要的就是在这首乐曲中凝结着任鸿翔先生的心血,他用滚动的音符表达着内心深处几十年来对这片黄土地的深情厚谊,浓浓乡情所能代表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更是在这片土地上常年辛勤劳作的人们,准确的表达了秦风、秦韵而又不失平湖派琵琶意趣的作品”。

通过此次论坛,集具智慧、勾划抢救、传承和发展我国平湖派琵琶任重而道远的美好未来。

集体合影

公开课:朱大祯讲授《平沙落雁》

任畅老师宣读论文

任畅老师演奏《渭水情》

音乐会合影

与王范地教授、李景侠教授合影